• 當前位置:9136范文網>教育范文>教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01 17:29:0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5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并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2、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積極思考、正確比較,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已經學習了數的組成,數的讀寫和數的順序,老師想來考考你們,你們敢不敢接受老師的考驗:

      (1)、6是x位數,100是x位數,82是x位數。

      (2)、28的8在x位上,表示x個x;2在x位上,表示x個x。

      (3)、36是由x個十和x個一組成的;4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數是x;99里有x個十和x個一,它后面是x。

      (4)、按照數據的順序填數:

      34、35、x、3769、70、x、72

      2、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下面再來看看這兩道題。

      (1)、在○里填入“>”、“<”、“=”。

      15○20xx○98○8

      (2)在66、25、9、89、75、100這些數中,最小的是x,的是x。

      生回答后,問:“你怎么能這么快就知道哪個數最小,哪個數?”引導學生說出一位數比兩位數小,兩位數比三位數小,最終得出:位數多的數較大。

      3、即時練習。

      4、如果都是兩位數,我們能不能也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老師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兩位數,我們請兩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來抽取卡片,看看哪組抽取的卡片上的.數更大。

      開始游戲。

      在游戲中使學生明白比較兩位數大小的方法。

      2、小結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比較大小,先看數的位數,位數多的數更大;如果都是兩位數,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個位。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42頁的“做一做”,再指名學生說說是怎么比的。

      2、你能說一說六十幾有哪些數?(按順序說一說)這些數與六十相比,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幾在幾十與幾十之間?八十幾比幾十大,比幾十小?

      四、拓展題:

      1、連線。(課件)

      2、填上合適的數。

      26<2□47="">□7100>3□58<5□78<□2

      3、你知道我是誰嗎?(課件)

      五、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第28~29例2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會用長方形和正方形拼組簡單的圖形。

      2、在認識圖形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感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歷、釘子板、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具。

      【教學過程】

      一、教學單元主題圖

      出示第21頁的單元主題圖。

      師:這是在第二單元學習時我們看到的一幅圖,那時小朋友們在圖中找到了很多有關方向和位置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再來看這幅圖,從圖中你能看到一些圖形嗎?

      引導學生說出圖中人行道的地磚是正方形的,人行橫道是長方形的,吊牌也是長方形的,崗亭的頂上是圓形的,還有玻璃窗也是長方形的。

      師:這些圖形在我們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們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一些圖形了,這節課我們就在你們已經認識了一些圖形的基礎上,繼續來認識圖形。

      板書課題:

      二、教學例2

      黑板上貼出例1的圖形。

      師:這些東西小朋友見過吧,對了,這是同學們經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歷,我們在前面學習了分類,你能把這些東西分成兩類嗎?

      學生可能有多種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顏色分、按形狀分等。分完后讓學生在上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分類的,并把分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

      師:小朋友們有很多種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形狀分。老師唯獨對按形狀分的這種分法感興趣,像這樣按形狀分的小朋友舉手看一看,能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分嗎?

      預設一:學生可能說出這邊分出來的是長方形,這邊分出來的是正方形。這時師追問“你怎么知道它是長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學生說出這面的圖形要長一些,這面的圖形要方一些的感覺。

      預設二:學生可能說這樣分的依據是這邊的圖形要方一些,這面的圖形沒有這樣方。

      師:小朋友們說出了自己分類的想法是這些圖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們用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對折一下,可以上下對折,也可以斜角對折,看從中你能發現些什么?

      學生操作后說自己的發現,四邊都是一樣長的。

      師:用算式卡片斜角對折,它們的邊是一樣長的嗎?

      學生:不一樣長。

      師:對了,方方的圖形四邊都是一樣長的,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正方形;這邊的圖形也有四條邊,但它的邊不是一樣長的',所以這種圖形不是正方形,這種圖形是什么圖形呢?對了,同學們叫它長方形。

      師邊講邊把正方形類的和長方形類的分別用橢圓圈起來(如圖)。

      師:小朋友們看看這兩個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為什么它們都叫正方形呢?

      讓學生回答出這兩個圖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條邊都一樣長。

      師:還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正方形的邊都是直直的,還有四個尖尖,師給學生糾正說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師:看看這些長方形的東西呢?它們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導學生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直直的邊,都有四個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條邊都一樣長,給人正正方方的感覺;而長方形有的邊不一樣長。

      師:如果我們把這些圖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還能認出它們嗎?

      把以上的物體的顏色去掉,只留下圖形讓學生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師把上面沒有顏色的圖形移一個下來,在下面標上長方形的字樣;再移一個正方形下來,在下面標上正方形的字樣。

      師:我們在上學期學過哪些物體?哪些物體和我們今天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有關?

      引導學生說出上學期學過的物體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估計學生要說長方體和正方體與今天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有關。

      師:既然有關,就把它們請到桌面上來吧。學生拿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看看這些物體,它和我們今天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觀察、討論后發言。學生可能說出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時師拿出一個兩邊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問學生“這個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嗎?”讓學生自己把自己的話糾正為“長方體有的面是長方形!

      師:既然正方體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體來畫正方形嗎?畫一個試一試。抽一個學生先到黑板上來做示范,把正方體“印”在黑板上畫正方形;然后學生獨立在本子上用正方體的學具畫正方形。

      師: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學具畫正方形,你還能用長方體的學具畫長方形嗎?試一試。

      學生畫長方形后,抽幾個學生的作業在上展出,并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

      出示下圖。

      師:這時應該圈哪個圖形呢?為什么要圈這個圖形?學生回答略。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說一說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嗎?

      學生回答,回答時強調是物體的面。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轉好后要求學生看一看自己圍的正方形的每條邊是不是一樣長,并指一指圍成圖形的4個角。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六第2題、第4題和第6題。其中第4,6題都只要求學生完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練習就行了。

     。3)指導學生完成思考題的第1小題。

     。4)指導學生用長方形和正方形拼圖,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圖形。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怎樣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回答略。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

      初步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探索百數圖中的排列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從100倒數到50

      2、看計數器比較20以內數的大。航處煋軘,指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并說明原因!澳闶窃鯓酉氲?”

      想:先從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就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二)新授:

      1、教學例七:

      (1)教師出示幻燈片(百數圖)

      (2)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教師舉個例子,引導學生橫看、豎看、斜看分別有什么特點。

      (板書:橫看、豎看、斜看)

      特點:①第一橫行的5個數都是雙數,而第二橫行的5個數都是單數。

     、趶淖笊系接蚁逻@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蹚挠疑系阶笙乱恍袛抵(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學生動手獨立填寫表格。

      (4)再觀察,這個數位順序表有什么特點?

      2、練習:教師提問,學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

      3、按要求38頁,給指定的數涂顏色。四人小組討論還發現什么新規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樣的數比大小。

      課件出示計數器,學生分別說一說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再比較大小,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教師小結方法。

      (2)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學生進行練習,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集體訂正。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頁例1、例2和課堂活動第1,3題以及練習十二第1題。

      【教學目標】

      1.學會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口算;學會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

      【教具準備】

      月餅圖、題卡、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單元主題圖

      1、觀察圖畫,說出圖意,列出算式。

      2、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相機引入課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

      二、復習引入新課

      談話:中秋節快到了,在中秋節的時候,我們都習慣要吃什么?(月餅)

     。1)如果有8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得多少個?學生口答后,追問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8÷4=2(個)](2)如果現在有80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得多少個?同時出示月餅圖。

      三、探索新知

      1、提問你是怎樣列算式的?學生回答后板書:80÷4

      2、學習計算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計算。

     。2)全班匯報計算方法。

     。3)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點撥。

      3、鞏固練習:口算卡片。

      四、學習例2

      1、分析題意月餅圖,學生觀察。讓學生明白要把這36個月餅,平均分給3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得多少個月餅?

      2.怎樣列算式學生回答后板書:36÷3。

      3.探索算法提問:試試看,你能計算出36÷3的得數是多少嗎?

     。1)小組討論,探索計算方法。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匯報討論結果:①看圖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餅,每組1盒(10個),再分單個的月餅,每組2個。兩次合起來每組一共分得12個。②豎式計算。抽生板書:結合分月餅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餅,就用被除數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個10),就在商的十位上寫“1”(表示1個10)。30減30得0,這里不需要寫出來。再分剩下的6個月餅,把被除數個位上的6移下來,去除以3商2,寫在商的個位上(表示2個1)。6減6得0,表示全部分完。

      4.及時鞏固練習豎式計算69÷3=86÷2=48÷4=獨立完成后,再集體訂正。

      五、提高練習完成課堂活動第3題。

      要求:先獨立計算,再小組討論。提問:比較每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六、課堂小結

     。1)你在這節課里,有哪些收獲?

     。2)在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些什么?

     。3)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頁的例題,第3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劢滩暮單觯

      5以內的加法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的問題,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與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本節課包括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兩部分內容。加法的初步認識是選擇了學生熟悉的在校園中勞動的場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到把兩個數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讓學生看看、擺擺、算算,學習5以內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學會用加法解決生活里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重點是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劢虒W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發展初步的觀察、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學習用加法計算解決問題,樹立數學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劢虒W過程]

      一、復習舊知

      游戲:快速搶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二、認識加法,理解含義

      1、談話:我們在學校里上學,不僅要學習,而且要勞動

      看,一些小同學正在校園里干什么出示例1圖

      總結:原來有3人澆化,又來了2人,一共有5人。

      2 提問:你怎么知道有5人的?

      提問:把3個人和2個人合起來,可以用加法算。(板書:3+2=5)

      讀算式:3加2等于5。

      提問:3表示什么意思?2呢?

      +表示什么意思通過交流,明確是合起來的意思

      =5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的名字叫加號,它代表了一種計算方法加法。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三、學會計算,掌握方法

      1、連續出示例2的兩幅圖,讓學生說出圖意

      2、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問:算式中的每個數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組中互相交流

      3、誰知道得數多少是怎樣想的'

      教師對學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四、實際應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小動物們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好,紛紛把自己的寶寶帶來向大家學習。你們看,誰來了

      (1)出示圖1(雞媽媽一家),學生說圖意,提問題,列算式計算。說說怎樣算出來的(可以用多種方法) 說說3+1=4這個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思

      (2)出示圖2(小兔一家)、圖3(青蛙一家),按圖1的要求完成。對算式的含義在小組中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聰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學習,自己也想學加法,回家后,列了許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畫圓圈的方法計算呢!

      同桌學生合作,看算式,先畫圓圈,再在書上填得數

      集體訂正。糾正錯誤,對學生加以鼓勵

      3、 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加法算式:4+1=□,

      你能說出結果嗎把得數填在書上

      (2)出示:2+1=□,1+2=□。引導學生用3的分與合來計算結果

      4比較:剛才我們用數圖、畫圓圈、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小結:這就是今天同學們學習的5以內的加法。(板書課題)

      五、拓展應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題

      講述:小白兔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正在準備禮物獎勵大家呢!

      (1)出示圖1。學生列加法算式,說含義

      (2)根據圖2、圖3的意思,學生在書上完成

      (3)集體訂正

      2 想想做做第5題

      談話: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送信的游戲,大家看到書上的信筒么?上面都有哪些數?

      2+2這封信送到了4這個郵筒里,為什么?

      你能把其它的信也送一送么,用線連一連。

      小結:大家用5以內的加法解決了這么多問題。

      回家后,繼續觀察,看看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好嗎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體驗統計的必要性.

      2.認識條形統計圖的另一種形式,并能正確填寫統計圖.

      3.培養學生學會分析統計圖,并能對可能性做出判斷和決策.

      教學重點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教學難點

      分析統計圖,對可能性做出判斷和決策.

      教學準備

      每人一張條形統計圖和正方形紙片.教師準備一張大張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引課.

      1.“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我們班要開展慶“六·一”的活動,要作什么準備?我們的教室呢?

      2.你用什么來布置我們的教室?

      3.老師買回了一些氣球,你們認為掛什么顏色的氣球教室才最漂亮,為什么?

      4.氣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顏色的氣球,把它舉起來.

      5.大家都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顏色,但老師還是不能很準確知道哪種顏色的氣球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嗎?

      二、新授.

      活動一:討論解決辦法.

      1.討論一下,把你的想法說給同組的小朋友聽.(學生之間說)

      2.請各組派一個代表說說你們的解決辦法.(指名說)

      3.大家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待會就請用你們用詢問的方法進行統計.

      活動二.認識統計圖.

      1.請小朋友們拿出你的統計圖,誰是小老師說一說統計圖上有什么?每種顏色的氣球用什么表示?每個格子代表什么意思?統計圖該怎么填?

      2.統計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3.統計開始.

      活動三:分析統計圖.

      1.請觀察你的統計圖,你從中發現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說給你的組員聽.(小組成員之間)

      2.請各小組派代表上來向全班匯報.

     。1)從統計圖中知道我調查了______人.

     。2)喜歡______顏色的人數最多,喜歡______顏色的人數最少.我們小組最喜歡______顏色的氣球、

     。3)喜歡紅色的有______人,喜歡黃色的有______人,喜歡藍色的有______人,喜歡綠色的有______人.

     。4)喜歡______顏色的比喜歡______顏色的多(少)______人.

      3.你想把你從統計圖中知道的告訴大家嗎?請你拿著你的統計圖,把你知道的告訴你的好朋友聽.

      活動四:統計全班情況.

      1.剛才我們統計了各小組的情況,下面讓我們來統計全班的情況.

      2.請拿出小紅紙,下面請同學分組上來貼.

      3.觀察這個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誰勇敢,上來做小老師說給同學們聽.

     。1)從統計圖中知道我調查了______人.

     。2)喜歡______顏色的人數最多,喜歡______顏色的人數最少.我們班最喜歡______顏色的氣球.

     。3)喜歡紅色的有______人,喜歡黃色的有______人,喜歡藍色的有______人,喜歡綠色的有______人.

     。4)喜歡______顏色的比喜歡______顏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過剛才的統計,你知道我們班買什么顏色的氣球比較好嗎?

      5.你能根據統計圖猜猜班主任老師最喜歡哪種顏色的氣球嗎?為什么?

      6.尋求答案.

      三.小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業.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十幾減9、十幾減8,找出計算規律,提高計算速度,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2、初步學會解答用圖畫形式出現的求另一個加數的應用題.認識應用題的結構,理解數量關系,為學習文字應用題做準備。

      重點難點重點:

      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被減數和差,找出計算規律,提高計算能力。

      難點:

      學會求另一個加數的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

      教學準備:

      小黑板、卡片。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知識點落實):

      一、復習十幾減9和十幾減8,在復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規律

      1、教師在黑板上豎著依次書寫:11,12,13,…,18,出示可以移動的練習卡片,依次從上到下移動,讓學生說出每個數減去9的得數,并寫出來.

      師:觀察被減數和差,說出十幾減9在計算上有什么規律?(十幾減9的差都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因為個位上的數不夠減,先用10減9剩1,1再加被減數個位上的數,所以十幾減9的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

      師: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怎樣想比較快?(給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加1.)

      教師出示十幾減9的式題卡片(打亂順序),讓學生口算.

      2、教師在黑板上豎著依次書寫:11,12,13,…,17,出示可以移動的練習卡片,依次從上到下移動,讓學生說出每個數減去8的得數,并寫出來.

      師:觀察被減數和差,說出十幾減8在計算上有什么規律?(十幾減8的差都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2)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因為個位上的數不夠減,先用10減8剩2,2再加被減數個位上的數,所以十幾減8的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2)

      教師出示十幾減8的式題卡片(打亂順序),讓學生口算.

      二、進行加法和減法的混合練習

      1、出示小黑板,寫好以下三組題:

      指定三名學生到前面把算式和相應的得數用線連起來,看誰做得又快又對.

      2、出示口算卡片,請兩名同學起立進行搶答,誰先答對給誰加1分,最后看哪位同學累計分高.

      8+3 11-9 10-89+6 14-8 15-8 8+5 18-9

      9+7 17-9 14-98+89+2 9+812-816-9

      三、教學補充題。

      1、教師出示圖文應用題1。

      師:這幅圖是什么意思?(筐里的蘋果和筐外面的蘋果一共有10個,筐外面有3個蘋果,筐里面有幾個蘋果)

      師: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生答略)

      師:要求筐里有多少個蘋果,該怎樣想?(想:幾加3是10,7加3是10.從10個里去掉3個,也就是筐里有幾個蘋果)

      師: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0-3=7.

      2、教師出示圖文應用題2。

      師:這幅圖是什么意思?(盒里的小棒和盒外的一共有14支,盒外有4支,盒里面的有幾支)

      師: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生答略)

      師:要求盒里面有多少支小棒,該怎樣想?(想:幾加4是14,10加4是14.從14支里去掉4支,就是盒里面有幾支)

      師: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14-4=10

      4、猜一猜.師:今天老師帶來了10張口算卡片,現在我們做幾道:16-810-6 11-9 15-8

      誰知道我手里還剩幾張口算卡片?(老師手里還剩6張口算卡片)

      師:你是怎樣想的?(想:幾加4是10,6加4是10,從10張里去掉4張,就是老師手里還剩幾張卡片)

      四、課終評價、小結。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8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教材小學數學第一冊第23-24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有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使學生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激勵每人學生說出計算4+1=5的過程。

      四、教學難點:

      使學生會有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五、教法、學法

     、徘榫敖虒W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材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化重組,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導入新課時,我先創設一個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動感畫面,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處。

     、浦庇^演示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鮮明的色彩和生動直觀的畫面。所以,我設計的練習都憑借直觀的畫面,讓每個學生在輕松活潑氛圍中積極思考,主動發展。

     、呛献鹘涣,主動發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再鞏固、內化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

      六、教具準備:

      樹林情景圖、P24-做一做的圖片(做成課件)

      七、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先出示一個多媒體的動感畫面;然后老師導入:今天,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樹林里看看請仔細觀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組的小伙伴說一說。最后交流匯報:①大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一共有5只小鳥。②我看到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合起來就是5只,列式為:4+1=5(只)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ǘ、合作交流,探索發現

     。1)老師導入:4加1等于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流程:①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組交流,探討多種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匯報。學生可能有以下的說法:

      第一種:我是看圖1、2、3、4、5數出來的。

      第二種:我是數手指頭或小棒算出來的。

      第三種:我會心算。

      第四種:我先數4只,接著再數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種:原來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合起來就是5只小鳥,4和1組成5,所以4+1=5。(給予高度的評價)

     。2)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質疑:一道題有很多的算法,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種算法?為什么?重點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進行計算比較簡便。

     。3)最后小結:老師介紹自己喜歡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因為這樣計算比較簡便、比較快。

     。ㄈ┓謱泳毩,辨析算理

     。1)第一層練習:教科書24頁上做一做的第1題。把左、右兩幅圖制成電腦課件,直觀展示貓的活動情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同桌互相說說圖意再填上數,并說說計算方法最后,可將算式3+2=5 2+3=5 排列起來,如:{3+2=5。}讓學生比較異同,使學生直觀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4頁第2題也是通過(看圖說圖意填數說計算方法)的過程進行練習,最后把算式排列起來,加深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7頁第4題的練習方式和前面兩道題基本相同。

     。2)第二層練習:聯系生活,豐富聯想。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個蘋果,下午又吃了1個,一共吃了多少個蘋果?②今天媽媽買了3條金魚回來,爸爸又買了2條,合起來有幾條金魚?

     。3)第三層練習:分組進行拼圖比賽。要求:先算出圖片上算式的得數,然后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快,圖畫拼得最美,最后由學生互相評選出優勝小組,獎勵一面勝利紅旗。

     。ㄋ模┛偨Y、歸納:

      先詢問學生學會了什么?最后質疑。

      八、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參與計算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

      5以內的加法是新課程教材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認識了5以內的數和初步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稑藴省氛J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本冊計算教學部分的突出特點是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所以,根據這一理念和現代教學觀念并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以下的教學思路:1、利用多媒體的動感畫面,導入新課。2、分小組互相交流,探究發現。3、結合教學內容分層練習,鞏固深化,加深對加法的理解。4、總結、歸納,提出質疑。從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造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觀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嘗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這一練習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的含義。讓學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飛學生的想象,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并且又遷移、默化地滲透了美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9

      “做數學”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觀念,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眼睛“看”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性質和聯系!弊鳛橐粋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線教師,非常接受這個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而且是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做數學,使他們的課堂生動、有趣起來呢?我在學校開展的新教材研討課中,就《桌子有多長》一課,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從中獲得了點滴啟發。

      教學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今天,學校要給我們一年級的同學買新桌子,你們高興嗎?不過想問問同學們,咱們現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長?

      二、自主探究、體驗思考

      1、估計和測量

      師:同學們,你們想用什么辦法或工具來量一量呢?想好后,請你動手量一量。(學生很快相出辦法量)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長?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長。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個半長。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個長。(根據學生的匯報,師板書數據)

      師:你們看這些數據,發現了什么?

      生:大家測的結果都不一樣。

      師;為什么你們測量的數據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為有的同學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書量,用的東西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也不同。

      生:因為我們每個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們的長短不同 ,所以測的結果就不同。

      師;怎樣才能使你們的測量結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個東西量。

      師:你真聰明!那你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呢?

      生:(異口同聲)地說,用尺子。

      2、認識尺子、感知1厘米

      師:(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統一的測量單位,它是人們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說一說,你都見過哪些尺子?

      師:觀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間說一說)

      生匯報:尺子上有0、1、2、3、等數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個小格都一樣。(學生匯報時,并幕上顯示相應的部分)

      師說明:尺子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第一條線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對著的稍長的線表示1刻度;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師:請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在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寬。

      生:圖釘的長。

      師: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手指縫之間就是1厘米。

      生;練習本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師:那么,0刻度到3是幾厘米?1——2又是幾厘米呢?請再觀察尺子,說一說。

      生:0——3是3厘米。

      師:你們桌子上有一張黃色的紙條,猜一猜它是幾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確測量

      師;我們認識了尺子,怎樣用尺子測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動手測量紙條。誰愿意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對準紙條的 一端,看是15,紙條長就是15厘米。

      生:不對,得把尺子的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到幾,我量的紙條長16厘米。

      師:到底誰對呢?看看笑笑是怎樣量的。(出示投影,配話外音:我們測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了。)

      師:那些同學的方法和笑笑一樣?(生舉手)現在,再用正確的方法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好嗎?

      師:同學們,你們學會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現在我要考考你們。桌子上有一張綠色的紙條,誰能準確的剪下10厘米長的紙條,看誰又對又快。

      師:請把剪好的紙條舉起來,說說你是怎樣剪的?(請學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釋應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紙條)(學生活動后匯報)

      2、螞蟻搬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已競賽形式出現,激發興趣。

      3、聰明屋;(看圖上的線段)師:這一條線段的長是不是8厘米?為什么?

      四、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年組評價:

      改變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都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做數學”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仔細觀察拇指食指之間的縫隙大約是1 厘米,再舉起來自己看一看,同學互相糾正,這樣指導學生的操作,有條理,動作到位,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順利建立起1厘米的長度觀念,形成了技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2、放手讓學生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心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上課伊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桌子有多長的結論,這過程老師絕沒有半點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后接著進入認識幾厘米這一環節,老師放手讓學生嘗試在尺子上長出2厘米、3厘米長度,并說出道理,,這一環節的學習,老師考慮到學生能獨立解決,因此教學時并沒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讓學生獨立去找,

      3、學生始終處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讓學生自己試著量紙條的長度,結果學生通過努力量出了紙條是15cm,然后用電腦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訂正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田老師敢于“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從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自我反思:

      讓學生學身邊的數學、培養學生做數學的意識。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教師應努力努力尋找做數學的內容,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活生生的數學知識。新課開始,從學生熟悉的買新桌子入手,探討桌子的長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辦法量一量嗎?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著提出兩個問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這整個教學過程,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等都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情的猜測占有適當的位置?梢,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大膽猜測、猜想、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節課,“猜測”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先讓學生猜測黃紙條的長度,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鞏固練習環節,進行猜測活動,然后再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猜測。這樣的設計,使猜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學生就在這樣的猜測過程中,不斷產生創造的靈感,閃現創新的火花。

      總之,“做數學”是以學生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方式進行的數學學習活動。它需要老師引導、支持和幫助,更需要教師提高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機會、材料、時間和空間。我們還要對自己說“要成為點火者”因為“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點燃的火把”。我們可可能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要點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燒越旺,這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0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8、7、6加幾

      教學目標:

     。、在游公園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計算方法,并能靈活口算。

     。、經歷操作、討論、交流,養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遷移推理的能力,優化算法。

     。、激發學習興趣,感到想學、樂學、會學。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養成遷移推理的能力。

      教學準備:每人一個十只裝的針劑藥盒、小棒學具、答題卡、練習紙,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轉盤各3個。

      教學設計說明:

      本小節的教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幾的口算,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掌握口算方法,能靈活口算。在設計時,通過教學環節逐層深入,讓學生感受到“多中求異,同中求優”。如,玩“轉轉盤”游戲中體會到“湊十法”的便捷,緊接著“動動腦”中感受到依據題目的`不同選擇靈活的方法優化口算方法?谒憬虒W比較枯燥,在設計時通過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激發口算的興趣,同時熟練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數學”,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①充分運用情境圖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意,體驗相同的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會不同;③在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搜集信息資料的手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問題情境

      小紅出了一題考考你們:9+5=

      重點突出“湊十法”想的過程。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氣真好,小紅和朋友一起去兒童公園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課件動態出示課本第103頁買票的情境圖,)。

      你能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估計學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買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 探究新知

      (一)、例講8、7、6加幾(初步感知計算方法)

     。、教學8+5。

     。ǎ保┬〗M內討論:怎樣能夠最快地知道得數;ハ嗾f一說,再把思路寫在答題卡上。有困難的可借助針劑藥盒。(教師參加小組討論。)

     。ǎ玻⿲W生匯報,口算方法可以多樣,重點突出“湊十法”,指名回答。

     。福担剑保 為什么把5分成2和3?

     。保 2 3

     。ǎ常┬〗Y: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同學們真了不起!

      2、小比賽:轉轉盤(教學例2——突出湊十法的優越性)

     。、教學7加幾和6加幾,初感湊十法的好處

     。ǎ保┠銈兛匆黄G油油的大草地,花兒在向我們點頭,鳥兒在向我們微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你能從這幅圖里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怎樣解決?

      天空上有7只小鳥,又飛來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

      草地上一邊有6朵花,另一邊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書列式:7+5 6+5

     。ǎ玻┈F在請你用最快的方法計算出7+5和6+5。

     。ǎ常┱埻瑢W介紹口算方法。

     。罚担剑保 為什么把5分成3和2?

     。保 3 2

     。叮担剑保 為什么把5分成4和1?

     。保 4 1

     。ǎ矗┬〗Y:看來湊十法不僅能算9加幾,還能算8、7、6加幾。

      (二)、教學8、7、6加幾

     。、小組合作玩轉轉盤。(限時8分鐘)

      玩法:轉盤中間和四周都有一些數,轉動圓盤,轉到幾,先說出算式,并寫在卡片上,再口算出得數。比比哪個小組算得又快又多。

     。ǎ保┺D盤有:

     。 4

     。 5

     。福

     。 6

     。

     。 5

     。 5 6

     。罚 9 6+

     。 6 7

     。 8

     。ǎ玻⿲懙糜侄嘤挚斓男〗M進行匯報得數(只要求說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計算方法),

     。ǎ常┱f說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準。

     。、動動腦(教學例3)

     。ǎ保┯嬎悖福箍梢杂脺愂,你還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嗎?由學生們自由回答。

     、 8+2=10 10+7=17

     、 9+1=10 10+7=17

     、 9+8=17 8+9=17

      重點介紹計算方法③,當兩個加數一樣時,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ǎ玻罚、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嗎?

      三、鞏固練習

     。、圈一圈,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1題

     。、說一說,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2題

     。、坐火車

      每人手中有一張車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對了車票上的三個算式才能上車。然后根據你車票上的得數對號上車(分別有15、14、13和12四列火車)。教師在8、7、6加幾中各抽一題說說怎樣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兩根胡蘿卜,小灰兔呢?

      學生游戲,設 “智慧星”,教師巡視指導。

      五、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8加幾、7加幾和6加幾”,計算時用了什么辦法?

     。愂;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1

      教案示例一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加、減法的關系,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性.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用加法算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1圖.

     。2)啟發學生說明圖意.

      使學生明確:從12個圓片中,去掉7個,還剩幾個?

     。3)啟發學生回憶:十幾減9、十幾減8是怎樣計算的?

      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十幾減9、十幾減8都是想加算減的.

     。4)例1應該怎樣想?

      分組交流,并填書;教師巡視指導.

      使學生明確:像十幾減9、十幾減8那樣,,可先想7加幾得十幾.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讀算式: 12-7=5.

      2.【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組交流.

     。2)指導學生獨立填寫.

     。3)訂正時,讀算式11-7=4, 15-7=8.

      3.【繼續演示課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獨立填寫.

     。2)訂正時,讀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課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的口算.

      隨堂練習

      1.“做一做”第1題.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組一組地出示,做減法時說一說都是怎樣想的.

      2.“做一做”第2題.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學生無獨立填寫,訂正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布置作業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書設計

      教案示例二

      課題: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2.使學生知道簡單應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步驟.理解“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學習習慣.

      3.通過比較例4和例5兩種應用題的異同點,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求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根據數量關系靈活地選擇解答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學例4.

      由復習題3(1)引出例4.可以設計情境:草地上跑來7只白兔,又跑來5只黑兔.

     。1)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繼續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出示例4.

     。2)正確讀題.

     。3)指名找出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教師在原題上畫批.

     。4)根據條件和問題出示兔圖.結合圖教師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出結果.請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5)列式計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體訂正后師問: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養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學例5.【繼續演示課件“求另一個加數的減法應用題”】

      由復習題3(2)引出例5.

     。1)學生讀題.

     。2)指名敘述題意,說出已知條件的問題.

      同時教師出示:

     。3)比較例4和例5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教師引導學生把兩幅圖聯系起來說明:白兔的只數加上黑兔的只數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問:求黑兔有幾只,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聯系減法的含義: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計算.算式為12-7=5(只).

      3.比較.

      師:這兩道應用題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結果:

      相同的地方是:學校養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兩個已知條件中的一個不同,問題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師:什么時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時候用減法解答?(求兩數和,用加法.已知和與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三、全課小結.

      請同學們匯報這節課你又學會了什么知識?

      隨堂練習

      1.小明家有7條白金魚,8條紅金魚,一共有多少條金魚?

      2.小明家有白金魚和紅金魚一共15條.白金魚有7條,紅金魚有幾條?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訂正,請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布置作業

      練習三10、11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游戲:找朋友

      游戲目的

      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復習20以內的減法.

      游戲準備

      教師制作如下的數字卡和算式卡:

      游戲過程

      1.教師發下數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戲過程舉例:拿著 的同學說:“我的朋友在哪里?”,拿著 卡片的同學就回答:“你的朋友在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學身邊.其它的同學一起讀:10減3等于7,對對對,請上位.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營造了寬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整節課的教學都創設了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并能結合情境解決問題,增加了學生的直接經驗,把每個學生潛在的熱情調動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巧用遷移,積極探究。

      學生已經認識了加法,通過加法來遷移,增進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動口、動手、動腦,利用舊知獲取新知。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3.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動手實踐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最直接方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經歷了減法的形成過程。同時,通過動手擺一擺,也促進了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減法的含義以及在具體情境中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數一數5以內的`數。

      (1)從1數到5。

      (2)從5數到1。

      2.引入:有幾支彩筆?(5支)送給小朋友2支,還剩幾支?你們會算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5以內的減法。

      設計意圖:利用“送彩筆”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

      探究新知

      (一)故事導入,揭示內容。

      1.智慧爺爺看見大家很會計算,想請大家幫幫忙,他現在一共有幾個智慧果?(教師戴上智慧爺爺的頭飾,左手拿2個智慧果,右手拿1個智慧果)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智慧爺爺謝謝你!(把右手拿的1個智慧果送給回答問題的孩子)

      師:智慧爺爺送給小朋友1個智慧果,他還剩下幾個?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對你的同桌說說,也可以用學具擺擺看。

      2.引導學生用學具擺一擺。

      學生匯報:原來有3個智慧果,拿走1個,還剩2個。

      3.認識減法算式。

      師:像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用減法算式來表示。(板書:3-1=2)中間這個運算符號“-”叫減號。(板書)這道算式是一道減法算式,讀作:3減1等于2。(板書)

      (1)帶領全班學生讀兩遍算式。

      師:減號前面的3表示什么?減號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號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間交流、匯報。

      (3)小結:減號前面的3表示原來有3個,減號后面的1表示拿走1個,等號后面的2表示還剩2個。以后我們遇到這種“去掉”或“減少”的情況都可以用減法來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智慧爺爺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及減法算式的讀寫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3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商場實物的擺放情況,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頁的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電腦、投影儀、圖片、鉛筆、紙貨架。

      教學設計

      從生活中引入分類,初步理解分類的意義

      師:同學們都去過超市吧!

      你們在超市里都看見什么了?

      那么這些物品是怎樣擺放的.?

      說明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就要像同學們說的那樣一類一類(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板書課題)

      那么,這樣分類擺放有什么好處?

      初步學習分類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馬大哈超市,你們想去看看嗎?這樣擺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們來幫他整理整理,這個超市的左邊是一個冰柜,這是冰柜上的廣告畫,右邊是一個貨架。

      誰來整理一下?(學生對貨架上的物品進行整理)

      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擺在一起?(強調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過同學們的幫助,貨架上的物品擺放得既整齊又美觀。

      動手操作,鞏固分類方法

      如果讓你當一名超市里的售貨員,你打算怎樣擺放貨架上的物品?

      1.小組創作將物品分類。

      下面咱們親自動手擺一擺。

      你們要擺放的物品都在紙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來,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較合適,再擺一擺,看擺在哪一層比較合適,確定后再貼一貼。每個物品的背面有一個雙面膠,把上面的小白紙撕下來,就可以貼在這個紙貨架上了。

      下面4個人一組,看哪組合作得最愉快。

      2.學生匯報。

      師:有哪個組愿意展示一下你們組貨架擺放的情況。

      還有哪個組?(學生介紹小組分類的情況)

      還有這么多的組愿意展示,下面咱們請各組長拿著自己組的貨架到前面來展示。

      3.小結:我們參觀了超市,又自己親自動手擺了擺,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擺放可以分為蔬菜類、水果類、服裝類、文具類、鮮花類等。這樣擺放既方便了顧客的購買,又減少了混亂,提高了效率。分類這種做法在以后的數學課上也經常出現,所以說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

      4.聯系生活,鞏固分類的意義。

      師:那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呢?

      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那么我們一定要認真地學好數學,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練習六的第1、3題。

      擴展思路初步嘗試不同標準分類

      1.嘗試。

      剛才我們都是把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現在看你們每個桌子上都有一把鉛筆,都是鉛筆,看看你們能不能把這把鉛筆再分一分。(同桌討論)

      2.匯報。

      3.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剛才把許多不同的物品進行了分類,現在又把一種物品進行了分類,而且有這么多種分法,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狀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頭和沒橡皮頭的分,有的按削過和沒削過的分。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10頁的內容、“做一做”及練習一第7、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小數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高、有矮;通過合作交流,學會比較物體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觀察、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重點:

      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高矮。

      教學用具:

      積木塊。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評價

      互動意圖

      一、感知物體有高有矮

      1.引導比較

      找兩個身高相差較大的學生比較

      2.板題:高矮

      1.判斷高矮

      2.讀題

      比較大小、胖瘦宜肯定評價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確學習目標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兩個身高差不多的同學到前面分開站著,比較高矮

      2.布置活動

      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

      3.匯報交流

      4.總結方法;

      直接比或作記號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誰高誰矮

      2.小組合作

      同桌

      3.以組為單位,匯報不同方法

      鼓勵合作活動

      組間互評

      肯定方法

      鼓勵求異思維

      1.激疑啟思

      2.培養參與意識與合作能力

      3.培養思維創造性和語言表達力及自信力

      三、排隊游戲

      1.3人一組說說誰最高誰最矮

      2.逐漸增加小組人數,說說誰第二高

      1.判斷并說明方法

      2.判斷并說明方法

      組間互評,肯定鼓勵

      1.培養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思維說理能力

      四、反饋練習

      1.第12頁第7題

     。1)說出動物名

     。2)比較高和矮

      2.舉其他喜愛的動物作比較

      反饋

      同桌糾錯匯報,獨立判√、×并改正

      鼓勵互查

      1.培養審題的學習習慣,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學生活動

      1.摸高活動

      說一說怎樣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來摸)

      2.擺高活動

      那積木或鉛筆搭高不倒比較

      3.悄悄話游戲

     。1)表演

      兩生上臺,對一生說悄悄話:踮腳尖

     。2)判斷思考

      誰高,問題出在哪兒?

      1.自由活動

      反饋

      2.合作活動

      觀察

      判斷

      反饋

      鼓勵別出心裁

      鼓勵別出心裁

      生評

      學生自由活動,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在游戲活動中激趣啟思,激發挑戰性與創造性。

      六、評價總結

      比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饋

      學會總結

      教學注意事項:

      1.學生對實物的比較有許多生活經驗。當兩名學生上臺作比時,學生觀察比較的'是兩個人最明顯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區分大小、多少、長短等,對這類比較學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探究比較的方法。

      2.指導學生探究時注意,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合作面先窄后寬;學生對不同方法的總結。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運用不同的方法正確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知道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能根據提供的素材,估計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

      4、通過認識100以內的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數應是多少。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展示臺、給每位學生準備數量為100的物品。

      教學設計理念:

      向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信息資源,通過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數是數出來的,并運用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師: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0—20),誰能從0數到20?(一生數,其他拍手),誰能接著往下數?(2—3名接著數,到70過后師示意全班齊數并齊拍手)

      2、師:大家能數那么多數,真了不起,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要用到數數,你能說一說嗎?(略)

      〔設計意圖:復習20以內的數,了解學生已有的數數知識!

      3、師:我們班共有多少位同學?(65位),自己親自數一數。(學生站起來數班級人數。)

      師:誰能說說你數的結果是多少位同學?(學生匯報,肯定有不一樣的)

      師:誰愿意領著大家一起數?(請一名學生邊點邊數,其他同學跟著一齊數,結果是65位同學。)

      師:在剛才數人的時候,39的后面是多少?49的后面是多少?59的后面是多少?你怎么想的?

      師總結數的方法:邊點邊數,點的和數的一樣快。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數班級人數,體現數數的方法:邊點邊數,點的和數的一樣快。同時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應是多少!

      二、實踐操作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數數。數什么呢?數的東西就藏在你們的抽屜里,快拿出來看看吧?纯醋约憾寄玫搅耸裁次锲?喜歡嗎?

      2、師:現在聽清要求,請很快的數出10個物品放在桌子上,放成一堆,仔細觀察,10個呀,就這么多。

      師:請你再數10個出來。

      師:現在是多少了?

      師:再仔細觀察20個這一堆,20個就這么多。

      師:請你把袋子里的物品都倒出來,想想,剛才10個一堆,20個一堆是那么多,再觀察一下你面前這一大堆,猜猜這一堆大約有多少?

      生猜(略)

      師:那么到底有多少呢?請你仔細數一數。(學生開始數桌上的物品,有糖、棗、沙棗、棋子、小棒、鉛筆、玉米粒等。)

      3、學生匯報數的`結果

      師:你來說說你是怎么數的?(有一個一個數的,有兩個兩個數的,有五個五個數的,還有十個十個數的?)

      師:剛才誰都數的是100?請舉起手。其實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每個袋里的物品都是100,你們數對了。(學生高興地歡呼。)

      師:有的小朋友沒有數對,我們給他找一找數錯的原因好嗎?

      學生尋找出錯的原因:

      1、點的和數的不一樣快

      2、數的物品太多,有時稍不專心會忘。

      3、轉整十數時不知道是多少。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估數和數數的活動過程中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學會用多種方法數數,滲透估數的方法,體會準確數出物體個數的方法,體現數是數出來的!

      4、師出示100粒大米。誰來猜猜這些大米是多少粒?(生猜)

      師:看著這100粒大米,再看看周圍同學桌上的100個物品,老師有些不明白,都是100,為什么有的堆大?有的堆?

      生:因為有的物品大,有的物品小。

      師:剛才的100顆糖,100枝鉛筆,100粒大米……我們都可以用數100來表示。(板書:100)

      〔設計意圖:進一步理解100以內數的意義,提高估數的能力!

      三、探索活動

      1、接數,數的組成

      師:請你數出35個物品,怎樣擺放讓人一眼看出來?梢岳美蠋熖峁┙o你的小袋和皮筋。(師事先在物品袋里裝了小袋和皮筋)

      生數并擺出35個物品來。(老師巡視,指導)

      師請一名擺鉛筆的學生到展示臺前展示,再請一名裝小袋的學生到展示臺前展示,并說出這樣做的理由。

      學生同桌相互檢查,改正擺放錯誤。

      師:看著你們的35個物品,同桌相互說說35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板書:35里面有3個十和5個一

      師:請你從35開始繼續數物品,一直數到42個。

      師請一名數小棒的學生展示42根小棒的擺放方法。說一說42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板書:42里面有4個十和2個一。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理解數的組成〕

      師:從45數到63,63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師:請一學生說一個數,大家接著數。同桌再互相考一考。

      師:從88數到100,能行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理解數的組成,并會從任意一個數接著往下數〕

      師:同學們數數越來越好了,老師這兒有幾幅圖,一起來看看。課件分別出示湯圓圖和鋼筆圖。

     、耪f出由幾個十和幾個一。共有多少個湯圓?(課件出示答案)

     、票硎镜氖菐讉十和幾個一,說說想法,一共有多少枝鋼筆?(課件出示答案)

      2、估數、數數、100數的組成

      課件出示動態的百羊圖

      師:猜一猜大約有多少只羊?(生猜)

      師:到底有多少只呢?你來數數吧。▌討B的羊不好數,羊多不好數)

      師:誰能想個辦法,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地數出一共有多少只羊?(生想辦法)

      師:出示把動態的羊10個10個圈起來,用柵欄圍住,現在我們再來數一數。(生很快數出是100個)

      師:怎么這么快數出來了,生說出數的方法:10個10個數,數了10個十

      師:10個10是多少?板書:10個10是100

      板書課題:100以內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進一步滲透估數的意識,體會10個10個數的優越性,并認識10個10是100,理數100的意義,突破知識的難點!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0-17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5篇01-31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5篇)02-01

    小學數學教案02-25

    【熱】小學數學教案02-01

    【精】小學數學教案02-01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02-01

    小學數學教案【熱】02-01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1-30

    亚洲人成影院手机